郭乙山,男,93级中专三班学生,玉田县林头屯乡西果各庄村人。
1996年年初,中专毕业后的郭乙山到丰润南厂经历了半年的岗位实习,之后在邦力集团的仪表车间工作了一年,循规蹈矩的岗位纪律和数量额有限的工资让郭乙山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出来闯荡的第一步他把目光瞄准了张家口。当时的张家口贫穷落后,是国家重点扶持地区,而唐山是全国闻名的“瓷都”,他想,如果把唐山的陶瓷运到张家口去卖,应该很有市场,一番简单的考查论证之后,敢想敢干的他很快行动起来,和全家人计划自己的想法。
据他讲,当时父亲只给了他5万元钱,告诉他可以用这个钱娶媳妇,也可以自行支配谋点事干。郭乙山从中拿出了3.6万成为他在张家口打拼的启动资金。
那是1997年的年初,一辆载满洁具、卫浴的货车行驶在奔赴张家口的陌生公路上,车上还拉着行李、换洗的衣服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还没到张家口,老天似乎要考验这个“不安分”的年轻人,哗哗的大雨迎头而下,随身携带物品都被浇了个透湿。“等到了张家口,我们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于是他就在临街租了一个不到20平米的小房子,这就是最初的办公室兼宿舍。创业的日子是艰苦的,睡不了一个安稳觉,吃饭也是饱一顿饿一顿,但运过来的陶瓷却非常受欢迎,市场销路也特别好,直到现在郭乙山还保留着在张家口打下的这片江山,不过基础和规模已经是以前的几十倍了。
2000年,郭乙山在四叔郭士伯的协助下来北京发展,北京钢材市场的开拓是他创业路上的又一个台阶,尽管有四叔的帮助,但是在北京这个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大都市站住脚也并非容易的事。为了寻找下游销售渠道,他每天和普通员工一起骑着自行车奔走在大街小巷,建筑工地,不厌其烦的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操着不同口音的人打交道,有时为了谈成一笔生意,在人家门口蹲上几天也是常事。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利,通讯受局限,不如现在手机、微信说联系就联系,信息发布也及时,要想做好宣传工作,一是信誉打基础,再就是不辞辛苦上门推销服务。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北京的十几年郭乙山可以说是如鱼得水,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有人问他创业苦不苦,他笑笑说:不苦,年轻,我输得起。
郭乙山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谈到成功,他特别感激两个“家”,一个是自己的小家:父亲是村里老一辈的生意人,那个时候家里没电,老父亲就带领全家人做蜡烛,然后和儿子到天津、下仓或宝坻去卖,或许是父亲血脉里流淌的生意经不知不觉间影响了郭乙山,所以,刚出校门不久的他就产生了不挣有数钱的想法。另一个是“职中大家”,作为玉田职教中心的学生,郭乙山对母校寄予了很深的感情,他多次感谢班主任杨忠老师的教导,还提到当时的数学老师杨全华、宿管老师丁克志,职中上学的点点滴滴至今记忆犹新。
接触郭乙山的整个过程他没有提自己有多少资产,我们也是从资料中了解到北京玉京顺达贸易有限公司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全国十几个省市,也远销毛里求斯、哥斯达黎加等东南亚国家,只他手下的办事处就分布在大兴、通州等多处,有的由妻子打理。交谈过程中,郭乙山一再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说赶上了北京申办奥运的绝好商机,自己要致富不忘本,多为社会做点事。如今产能过剩,钢材生意不好做了,下一步要往新能源方向转型;此外,国家支持建设大西北,甘肃、新疆等地也是下一步考虑的拓展领域。看着他踌躇满志规划自己的未来,仿佛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不好做的生意现状仿佛又给了他新的智慧和灵感!
青出于蓝,玉汝于成。郭乙山正满怀豪情奔走在励志、创业、拼搏、进取的通衢大道上。
作者(母校)寄语:希望学弟学妹们都学有所成,希望玉田职教中心越办越好,为家乡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