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壮举,习近平总书记致电祝贺并接见参研参试人员代表

        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于5月3日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四大关键技术,首次获取月背的月球样品。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9月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发表重要讲话,并参观月球样品和“九天揽月·探月工程二十年”成果展览。

        二、“神十九”发射,“神十八”返回,我国2024年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

        2024年10月30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11月4日,神舟十八号乘组顺利返回地球。2024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完成天舟七号、天舟八号2次货运飞船补给任务,完成神舟十八号、神舟十九号2次载人飞船发射和神舟十七号、神舟十八号2次载人飞船返回任务。航天员乘组接续飞天圆梦,长期安全驻留,我国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进入太空,空间科学实(试)验成果丰硕,空间站综合效益不断显现。12月17日21时57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乘组以9小时的出舱活动时长再次刷新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长纪录,同时打破了2001年美国航天员创造的8小时56分钟的世界纪录。我国载人登月各项任务顺利推进。

        三、“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进入快速发展期

        2024年,作为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海南、湖北等地相继制定商业航天发展规划,部署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完善产业布局。商业航天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期,发射捷报频传:长征六号丙、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引力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创造了多项纪录;力箭一号、快舟一号甲、快舟十一号、捷龙三号、谷神星一号、朱雀二号改进型运载火箭均顺利完成发射任务;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实施一次发射。此外,我国多个大规模星座发射组网序幕同时揭开。

        四、我国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

        2024年9月27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全球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10月11日,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的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

        作为我国“十四五”规划期间的重要新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是高效的高微重力水平空间试验平台,可支持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等方面研究。此次飞行任务开展了航天育种、新技术验证与空间科学实验,着力推动空间新技术发展和应用。同时,其搭载多个国际合作载荷,成为促进航天国际合作的良好平台,对推动探索太空、利用太空有着重要意义。

        五、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投入使用,“长十二”火箭成功首飞

        2024年11月30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商业航天实现全产业链闭环。我国首型4米级直径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在首飞任务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03星。该火箭实现了我国在运载火箭领域的多个“首次应用”,突破了一系列新技术,将有效提高我国太阳同步轨道入轨能力和低轨星座组网能力。

        六、“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数据面向全球公布

        2024年是澳门回归25周年。8月1日,我国首颗高精度地磁场探测卫星——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科学数据正式面向全球开放,为国际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地球物理空间数据资源,展示了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实力,也彰显了澳门在推动国际科研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澳科一号”是国际上首颗监测低纬度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卫星,也是国内目前地球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显著提高了中国空间磁场探测水平。“澳科一号”是“一国两制”下澳门与内地合作的成功典范,2023年5月21日发射成功;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主席给参与“澳科一号”卫星研制的师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

        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次数突破100次

        2024年12月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三号。至此,长三乙火箭正式跨入“百次发射俱乐部”,成为我国首款宇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单一型号长征火箭。

        长三乙火箭于1993年获批立项,自1996年首飞到完成第100次发射,历时28年,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将“北斗”“嫦娥”“风云”“天链”等“乘客”送入预定轨道。多年来,研制队伍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创新与可靠性提升,极大地提升了长三乙火箭的整体性能与竞争力,为重大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八、中法天文卫星成功捕捉到首个伽马射线暴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月22日,搭载中法天文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6月27日,监测器成功捕捉到了首个伽马射线暴,这是中法天文卫星的首个在轨科学探测成果。

        中法天文卫星自2005年启动论证,历经20余年,包含两国几代领导人的关怀和期望,是由两国科学家和工程团队倾注心血与努力共同完成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也是迄今全球对伽马暴开展多波段综合观测能力最强的卫星,将在伽马暴研究等空间天文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九、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正式投入使用

        2024年7月25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办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两颗科研卫星的投入使用仪式。

        2022年4月16日成功发射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世界首颗采用激光主动探测手段的高精度大气环境遥感卫星。2022年8月4日成功发射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又称“句芒号”,是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

        两星在轨测试期间,在生态环境、林业和草原、地理测绘、气象、农业、应急减灾等多个行业均展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两星投入使用后,将对大气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开展监测,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十、“轻舟”“昊龙”入选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总体方案

        2024年10月2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正式公布了低成本货运航天器的评选进展情况。为进一步降低中国空间站上行货物运输成本、增强上行货物运输灵活性、探索发展商业航天模式,202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了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总体方案征集公告,并从10家方案中优选出4家,进入方案详细设计阶段。

        经过第二轮择优,最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轻舟货运飞船方案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昊龙货运航天飞机方案胜出,获得工程飞行验证阶段合同。